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内容简介 > 第6章 社会篇 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第3页)

第6章 社会篇 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第3页)

城里面稍微好一点,晚上还能听一听巡夜人员打梆子的声音,提醒你注意防火防盗。唐朝之前,城里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度”,晚上出去上街会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当年执法严格,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其叔父晚上出来溜达,犯了夜禁,被曹操处死,从此都城就没有再敢犯夜禁的了。此事足以看出古代的夜禁制度的严格。统治者之所以严格夜禁制度,是为了防止违法犯罪和民众造反,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夜禁制度逐渐废弛。根据学者考证,扬州城是第一个废止了夜禁的城市。

到了宋朝,夜禁制度彻底取消,北宋都城开封彻底成为不夜城。每至傍晚,夜市开始,民众可以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有点类似今日的演艺类酒吧夜总会。《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开封城里,夜晚最繁华的要属马行街,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蚊子最怕灯油,所以马行街连蚊子都没有。那里娱乐场所众多,除了曲艺之外,卖卦、喝故衣、探博、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宋朝夜市还有很多地摊大排档,二十文便能买一份小吃,合今天十来元钱。这些夜市大排档的营业时间很晚,有的营业到凌晨,等收摊的时候,早市营业者已经出摊了。古人这种幸福的夜生活只在宋朝持续了三百年,元朝重新开始夜禁,明清循之,于是古人的夜生活又复归沉寂。

尽管古代常有夜禁,但权贵阶层在自家还是可以通宵娱乐的。他们晚上开夜趴,搞酒会,还有各种海天盛筵。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门夜趴,要属南唐兵部尚书韩熙载的夜宴了,其场面还被记录到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的夜趴里,有琵琶独奏,有六幺独舞,有管乐合奏,场面非常热闹。参加这场夜趴的,不光有官员权贵,还有新科状元,甚至还有韩熙载的和尚朋友。古代的和尚也爱夜生活啊!其实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要想过得好,你都得有钱!

57古人的假期有多少

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给自己干,放假与否也就无所谓了。

汉朝时,官员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称为“休沐”。沐,是指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史记》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为何汉朝把洗头发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汉朝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的吃住都在官衙里。官衙里洗头发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长发,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给你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收拾干净了再回来为皇帝服务。这样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试想,如果老百姓看见的官员都是胡子拉碴,头发打绺,像叫花子一般,谁还会听你管?汉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周末,中国是最早过周末的国家。

除了休沐假外,汉朝还有节日假。汉武帝时,中国人开始过春节,于是就有了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假休。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获得休假。古代老百姓服劳役时可以花钱免役,郎官花钱买假也类似这个路数。

到了唐朝,官员已经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后直接回家,于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过考虑到官员为皇帝服务太辛苦,唐朝也给官员放假。由于公务繁忙,休假太多耽误工作,所以把每五天休一天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称为“旬假”。那唐朝人的假期减少了吗?并没有,虽然例假少了,但节日假变多了。唐玄宗时,颁布了关于假期的红头文件《假宁令》,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这样,唐朝人比当代提前一千多年发明了“黄金周”。《唐六典》中对官员的节日假记载得非常详细,除了两个黄金周以外,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假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节节点各放假一天。此外还有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节。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唐朝的节日假总共有53天,再加上平时的旬假,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100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会短。《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了,叫作“封印”,让官员准备回家过年。那什么时候“开印”呢?只要在来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这样算下来,宋朝官员过年时实际能放假一个月。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日。比如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又将正月初三日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这样算下来,宋朝的实际假期加一起比唐朝还要多一些。真心感觉宋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达到了古代的高潮!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官员工作自然不敢放松,旬假逐渐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节日假也少得可怜,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时代,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因此也不许员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综合各种说法,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过50天。

纵观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的不光是统治者人性化的增减,也是朝廷对社会管控程度的变化——越是专制的时代,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的假期也就越少。

58古人如何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技术落后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通讯手段。那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有人会想到古代的驿站系统,遍布全国,高效快捷,还有“五百里加急”。但你想多了!驿站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跟平民没有关系,那个时代“不为人民服务”。

作为普通民众,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

古人一般不出门远行,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书生赶考。如果是秀才去考乡试,一般去省城,这样省内信件就可以捎带了。如果是举人考会试,那就得进京了,基本上半个中国都能捎带了。

官员调转或进京述职,也可以帮人捎带信件,前提是你得有个做官的朋友。有的官员朋友太多,出行时帮人捎带信件也会成为负担。《世说新语》就有一则故事:东晋有个官员叫殷洪乔,在豫章(江西南昌)做郡守。他从南京述职后回豫章,当地的朋友就托他捎带信件,好家伙,一共有100多封信!到了南京以后,殷洪乔把这些信全扔到了水里,嘴里念叨:“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又不是信差!”其实这事在今天也有类似的版本:你要出国旅行,突然好多朋友让你去免税店帮忙买东西带回来,给你列了长长一个单子,你说烦不烦?

除了熟人捎带,寄信的第二种方式是找专门的代理人邮寄。亲戚朋友出差可遇不可求,而有的行业则是定期规律性出差,比如说古代的商人群体。商人经常出去行商,走南闯北,速度也快。所以找商人捎带信件是很不错的选择。商人捎带需要付费,一般是几十文到上百文不等,折合今天百八十块钱。送到目的地时,如果收信人热情好客,还会留捎信人吃顿饭。

另外,古代还有专业的信客,专门以帮人传递信件或物品为业,是那个时代的快递小哥。信客这一职业一直到20世纪还存在,余秋雨就写过散文《信客》,对其有细致的回忆。

古人寄信,都会把信放在密封的细长筒里面,一般是竹筒,这样既能保证信件不被损坏,也能保证隐私安全。这种装信的桶叫作“邮筒”,在唐朝时就有这一称呼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还有用飞鸽传书的,但成功率比较低。距离近一点的还行,远的就很难了,毕竟鸽子没有GPS导航系统。飞鸽传书一般只能飞单程,寄信人从出发地出来时带着鸽子,到目的地把信件拴在鸽子身上,让鸽子飞回出发地送信。你想让鸽子飞到别的地方送信?不好意思,鸽子做不到啊!另外,有些地方的人爱吃鸽子,鸽子送信途中甚至可能“因公殉职”。王老师生活的城市长春,旁边有个伊通县就以烧烤鸽子闻名,很难有鸽子能够活着飞过伊通的上空。虽然飞鸽传书成功率较低,但古人也有提高成功率的办法,用多只鸽子传递内容相同的信件,活着飞回去的概率就大了。

在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收到家人或朋友的信件是十分不易的事,所以才会倍感幸福,这种幸福感在通讯发达的今天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古人倍加珍视信件背后所带来的情感慰藉,那才叫“纸短情长”。在车马慢的时代,情侣间写一封信寄出,收到时可能已过去半年。所以说那个时代“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像现在,手机随时可以撩一撩,半年时间都谈完好几场恋爱了。

59古人如何运输“加急快递”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然而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杨贵妃的荔枝是怎么运输的呢?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荔枝的运输距离。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有两个产地,一是巴蜀,二是岭南。巴蜀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一带,唐朝时那里的气候比现在暖和,盛产荔枝,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产自合江或涪陵。岭南即两广和海南一带,至今依然是各种水果的重要产地。杨贵妃当时住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巴蜀到长安的距离相对还算比较近,有二千多里,北上越过秦岭就可到达。尽管如此,唐玄宗为了心爱的人能更快一点吃到荔枝,还动用国家力量,为运送荔枝修建了“高速公路”。早在秦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就已修建起四通八达的国家级道路。之后的历代王朝又沿用并扩建,组成了我国古代的全国道路交通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长安南下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巴蜀的“子午道”。唐玄宗就是在子午道的基础上,修整开辟出一条更为便捷的路线,并沿途设立驿站,用来运输荔枝,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荔枝道”。

“荔枝道”上的最快运输速度有多快呢?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范阳到长安郊外的华清宫相距一千五百公里,六天之后,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可见当时最高的行路速度可达每天二百五十公里。“荔枝道”运送荔枝的速度应该和这个差不了太多,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快马加鞭五天也就送到了,只怕会累死狂奔的“皇家快递小哥”。

快马运输,道路会很颠簸,荔枝很容易就会被挤压成“荔枝汁”。而且荔枝收获时节的天气很炎热,搞不好就会腐烂变质。但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新鲜完好的。《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当时是怎么做到保鲜运输的呢?王老师看过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竹筒保鲜运输法”。采摘下的新鲜荔枝,连枝带叶放于竹筒中并用泥巴密封,这样运输既保鲜又防压。第二种运输法更为用心,可称“木箱低温运输法”。制作一个带夹层的木箱,在夹层里填充棉花和羊毛,将新鲜的荔枝和冰块一起放入木箱内部并密封,便可保证运输时箱内低温保鲜。此方法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冷链运输技术,通过这种方法运输到长安的荔枝,色香味俱全。

杨贵妃也吃岭南的荔枝。两广地区光照时间长,荔枝的味道更甘甜。《新唐书》中便有杨贵妃吃岭南荔枝的记载:“杨贵妃嗜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至京师。”多说一句,这个张九章,就是那个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诗人张九龄的弟弟。杨贵妃得宠时,各地官员争相进贡,张九章因进贡荔枝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官至户部侍郎。可岭南到长安得有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前面说过,唐朝最快的运输速度是一天二百五十公里。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得要10天的时间,荔枝烂了怎么办呢?一种比较靠谱的推测是“荔枝树整棵运输法”:在荔枝将熟还未熟时,就连根带土地将整棵荔枝树移植到盆里,然后用船水运北上。快运到长安的时候,荔枝也快熟了,这时将荔枝摘下,再用驿站快马加鞭运到长安。

看来,古代皇帝撩妹子也是个技术活。但杨贵妃也因爱吃荔枝而背上了历史黑锅,包括杜牧在内的一大票人,恨不得将唐朝的衰败都归咎于杨贵妃。其实岭南进贡荔枝的历史在汉高祖时就开始了,那时的南越王就进贡过荔枝。到了汉武帝时,还曾将荔枝树移植到长安上林苑。但长安气候养不活荔枝,汉武帝因此还杀了看护荔枝树的人。一直到清朝乾隆时,还有福建进贡荔枝的记载。帝王们吃荔枝没事,杨贵妃吃荔枝就国将不存,这是什么道理?红颜祸水的根源还是在于她们背后的男人,女人只是背黑锅的而已。

60古人出行如何认路

今天我们去陌生的地方旅行,无论是开车自驾,还是背包步行,都不用担心迷路,因为现在的导航设备太发达了。就在十几年前,还没有这样发达的导航设备,司机开车远行,只能靠随身携带的道路交通图。到了陌生的城市里,如果想找一个具体的地方,地图又没有详细标注,那你就得找向导了。那时候,每个城市入城的公路旁,都会有许多“职业向导”,手持一张白纸站在路边招揽生意,纸上写着“指路十元”之类的。这种向导一般都是当地人,对当地的道路交通非常熟悉。

那在没有导航且交通欠发达的古代,古人出行是如何认路的呢?

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但道路交通网还是比较普及的。秦朝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正式建成了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将以前各诸侯国的主干道路连接起来,并将道路的标准和车轨宽度统一,这就是“车同轨”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朝的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国高速路。

这种政府主持规划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称之为官道,也做传递官方信息的驿道使用。官道的主干线以都城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和大都市辐射。干线下面又有若干分支,连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镇。以清朝为例,官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官马大路”,从都城北京向全国辐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线,这类道路相当于今天的收费高速公路。第二等级是“大路”,主要从省城通往该省下辖的各重要城市,类似今天的国道。第三等级是“小路”,从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属城镇,相当于今天的省道。所以,沿着官路走,基本能到达全国各个城镇。

那古人怎么能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图,古时候叫作“路程书”。特别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国走南闯北,需要有具体的道路指导,各类水陆路程书和地图就应运而生。路程书记载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明朝时最著名的路程书是《一统路程图记》,它既是一部路程书,也是一部行商指南。另外,官员进京述职,也需要路程书和地图指导赶路。据《古杭杂记》记载,宋朝时“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批阅”。

使用路程书和地图的时候,要如何识别路线方向正确,不走偏呢?古代的主路两旁都栽有树木,可以以此辨别道路的走向。《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路旁栽树的目的,一是能够方便过往路人庇荫纳凉,二是表明路的走向。所以,只要沿着规则排列的树木走,基本不会跑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