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水泥府道、南直隶、湖广,这事情由不得他不上心。
谁知道是不是毕自严联合地方士绅来以工代赈,用朝廷的金银来恩德百姓?
“让崔应元查一查南直隶,看看南直隶是不是有那么多受灾百姓。”
朱由检对王承恩交代了一句,随后才低头继续看起了毕自严的奏疏。
后续的奏疏里,广东四府受灾百万人,毕自严请调交趾一百五十万石水泥前往广东以工代赈,工期一百五十天,工钱十文,招工三十万人,赈灾公款六十万两。
至于陕西和山西,以及北直隶的宣府,三地合计受灾八百万人,山西为最,受灾四百余万人,宣府六十余万人,陕西三百四十余万人
这三地里,工钱定价均为十文,而三地募工分别是山西一百万,宣府二十万,陕西一百万,三地工期一百五十天,赈灾款项为四百万两银子。
不仅如此,工部请御马监则是从三月开始,将各地粮食运往山陕,平抑粮价,将粮价维稳在四百文的价格,直到九月。
九月北直隶的番薯成熟后,再调五百万石番薯前往山陕直接赈灾。
也就是说,朝廷眼下需要直接调七百四十万两现银。
另外想要平抑山陕粮价,让山陕受灾八百多万百姓吃口饱饭,这又最少需要两千四百万石米麦,另外后续还需要调五百万石番薯。
米麦是会损耗的,尤其是运往内地,哪怕走水运,顶多也就运到洛阳,剩下六百多里路,最少要损耗四分之一的粮食。
总的来说,便是七百四十万两银子,三千万石米麦,七百万石番薯。
这尽数折色下来差不多是二千四百万两银子,毕自严哭穷倒也不奇怪。
去年朝廷岁入四千九百万石米麦,二千九百多万两税银,然而今年仅仅六部支出便是一千八百万两,军饷支出一千三百万两,合计支出三千一百万两。
因此,在年初时,朝廷就已经向朱由检申请调拨了二百多万两的金融司铸币银。
不过即便如此,铸币的银子依旧还有二千一百多万两,黄金更是有一百五十四万两。
如果再加上铜,那三项折合为白银价格则是四千二百多万两银子。
这还是黄龙那一百七十多万两黄金,五百多万两白银和一百多箱珠宝运抵的数额,如果等海军都督府的金银船运抵,那国帑的铸币金银会达到六千七百多万两。
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自然知道国帑藏着多少铸币金银,眼红自然不奇怪。
只是他眼红,朱由检却不能眼红。
铸币金银虽然多,但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它们都是海外运回的金银,如果一下子投入市场,大明会瞬间遭遇通货膨胀。
说句实话,明朝的户部尚书在开源节流这块做的不错,但金融意识却很差。
宝钞这种利器,硬生生被皇帝和户部尚书玩废也是没谁了,把宝钞玩废了,结果朱由检得拿金银铸币来一点点挽回百姓信任,给他挖了一个大坑。
不提铸币的事情,单单眼下大明的货币总量来说,一下子释放外来的上千万两金银,就足以对地方的物价造成冲击。
大明的货币总量,也就是黄金、白银和铜钱,这三项加起来折色为白银,货币的价值也不会超过二十五亿两白银。
当然,这是市面流通的,埋藏在地底的不算。
可即便如此,二十五亿两白银的货币总量下,一口气释放上千万两外来白银,那对于农耕文明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灾难。
大明的白银通胀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而变成白银紧缩,眼下好不容易朱由检把白银紧缩的问题解决,如果他释放太多金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南方释放还好说,南方人口多,能容纳的也多。
可在北方,尤其是在经济已经几乎不存在的山陕释放这么多白银,那就有点炒高物价的嫌疑了,因为白银很难流通起来,哪怕是皇店想要运送物资也很困难。
朱由检想的从来都是用新币换旧币,然后随着大明人口增长而慢慢释放金银,而不是有了就用。
毕自严的想法很好,但却并不适用眼下的大明。
或许他是看到了早前朱由检随意支配海外金银而萌发的念头,但当时的朱由检随意支配海外金银也是因为当时大明的局面是白银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