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16部必读国学经典 > 道德经(第4页)

道德经(第4页)

②恶:这里指丑。

③已,通“矣”。

④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

⑤难易相成:困难与容易相互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

⑥相形:互相通过比较、对照显现出来。

⑦相倾:互相映衬。

⑧相和:互相配合。

⑨相随:互相追随。

⑩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⑾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任凭人们去干事,不加干涉、不去管束。

⑿始:以之为开始。

⒀恃:依仗。

⒁居:占有。

⒂去:离去,磨灭。

【译文】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所以有与无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存在,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相伴。

因此,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众人,筹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传,永不磨灭。

【解析】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了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本章分三段:前段在于阐述自然与人事的相对论,他举出美与恶的八事为证,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它们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地变动。中段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在对立中相调和。后段说明合于自然的无为之事和有为之事、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当然刻意的无为,往往成了无所作为。

第三章

【原文】

不尚①贤,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③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④,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崇尚,尊崇。

②贵:视之为珍贵。这里作动用。

③见:通“现”,出现,显露。这里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④虚其心:净化人民的心思,使之无贪欲。

【译文】

在上位的人,不以功名利禄去奖赏人们,从而使人们不为功名利禄而争夺;不特别重视难得的财货,人们也就不会为宝贵的东西而产生贪盗之心;不显现贪婪之意,民众就会安于现状不产生动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净化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析】

老子在本章所阐述的无知、无欲、无为是指要消弭贪欲的扩张,配合自然之道行事,万事不可强求。

“尚贤”是指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所推行的强国改革的政策措施,即以功名利禄奖赏有功的奴隶和平民百姓,鼓励他们为国立功和建功,即在内强和外扩以及发展经济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无功的贵族即被削为平民。

在上位者,惟以才智内养,而不以才智施之于民。世间万恶,皆起自“欲”、“贪”与“争”,去欲、去贪、去知识,自然无争。抱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己之天下”,则天下无不治。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④,似万物之宗⑤。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⑥。湛⑦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通“盅”,一种小圆杯,比喻空虚。

②盈:满,引申为穷尽的意思。参看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相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