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12月,微软公司决定邀请一位叫伯纳德·维格尼斯的法国人出任微软公司负责欧洲事务的副董事长。
1982年5月,微软的法国分公司正式开。同年9月,法文版的“微软多计划”软件正式推出。IBM公司、苹果公司都搭售这个软件。微软公司还为费克多电脑公司编制了特版多计划软件。费克多公司是当时法国第二大电脑公司。
在法国市场,微软公司的“微软多计划”一上市,马上引起了轰动,并成为法国最畅销的软件。当莲花公司的“Lotusl-2-3”法文版于1985年上市时,法国90%的市场份额已控制在微软公司手中。莲花公司被微软公司在法国打得一败涂地。比尔·盖茨终于在异国他乡,把往日的对手“打落下马”。
比尔·盖茨虽然在异国他乡取得了胜利,但在他的心中最看重的毕竟还是本国的市场。在本国,莲花公司不是惟一的敌人,1982年,“可视”公司的“Vid-tale”是市场销量最佳的扩展表格软件。早在1979年,比尔·盖茨便想收买该公司的股票,可惜未能如愿。因此,该公司伪软件在市场上大出风头,使他有如芒刺在背。不过,比尔·盖茨的心腹大患既不是莲花公司,也不是“可视”公司,而是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该公司开发的“文字之星”(Wordstar)一出炉,便稳居软件畅销排行榜的榜首,成为大多数办公电脑和个人电脑的首选。
比尔·盖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几年的拼杀,微软公司凭借DOS操作系统之力,使其“字处理”软件逐渐占得上风,将“文字之星”拉下畅销排行榜首的宝座。但比尔·盖茨仍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大隐忧,那就是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这是一个在1982年拉斯维加斯电脑展览会上与“Lotusl-2-3”同时推出的软件。与“Lotusl-2-3”相比,它同样引人注目。
因为内行人都知道,它必将引导未来潮流。
图像公司以前叫个人软件公司,曾是电脑工业的头号软件公司,它的一流的“电子数据表格”软件曾让比尔·盖茨动心不已,他试图将这家公司与它的软件一起买过来,可惜,没有成功。
在1982年的展览会上,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大出风头,它的展位前,聚集着一大堆观看者,比尔·盖茨也在其中。
比尔·盖茨当时的心情是既羡慕又嫉妒。微软公司的展位只离这个地方几步远,但生意远不如人家红火。
比尔·盖茨冲过去,把微软公司的一个经理揪出层位,尖叫着说:“过来看这个!过来看这个!”
比尔·盖茨完全被“图像”征服了。这个软件有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鼠标器和窗口等最时髦的玩艺。这些原来都是比尔·盖茨想搞的,并打算用在与苹果公司合作的麦金托什机中,但苹果公司的人拒绝考虑图像。因此,盖茨将这一构想暂时搁置,没想到被图像公司先搞出来了。
比尔·盖茨马上打通了西雅图总部的电话,告诉查理·西蒙伊立即赶过来。
对手新产品的出笼,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无疑是一次冲击。但他也不得不敬佩对手的创造力和想向力。
虽然“图像”已经制作了两年的时间,但对电脑市场的嗅觉比狗还灵敏的比尔·盖茨却没听到一点风声。在吃惊之余,使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万能的。
而让比尔·盖茨更为恼火是:它是在IBMPC机上运行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盖茨更熟悉IBMPC机的操作系统了,因为那是他亲手做出来的。
他曾想把此时看到的一切,放置到这个PC机上。但他只是想,却让别人抢先做出来了,而且做得那么漂亮。这个结果差一点让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比尔·盖茨气得昏过去。
在这次会上莲花公司推出了“Io-tusl-2-3”软件,将微软公司的“字处理”软件盖下去了。但对比尔·盖茨来说,这只不过是个附带的烦恼,真正的危险是“图像”软件。“Lomsl-2-3”只能暂时压住“微软字处理”的风头,而“图像”软件中却能动摇微软公司的根基。图像公司宣称将提供一种使用者与机器的独立交往的方法,即所谓“机器独立,设备独立”。如果真是这样,微软公司的DOS操作系统将遭灭顶之灾。
自从创办公司以来,整天忙忙碌碌的比尔·盖茨很少有休假的时候。而此次面对来自对手的压力,他破例休了一个星期的假,但这一星期对他来说,是备受煎熬的一周,他的心情一刻也没有宁静过。这都是因为那个该死的“图像”。
假如图像公司确能实现机器独立,设备独立,就没有人会关心IBMPC的兼容性,那还有谁会需要DOS?
而且,图像公司的人搞出“图像”这么复杂的软件,也应该能生产出自己的操作系统,那么,DOS一统江湖的局面也就结束了。
但有一条信息让比尔·盖茨略感欣慰:因为“图像”还只是个展品,在产品没有正式推出之前,比尔·盖茨还有机会,他决不放过这个信息提供给自己的良机。
休假一结束,比尔·盖茨立即确定了一个项目:接口管理者。并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决心抢在“图像”之前将产品推出来。
后来,“接口管理者”的成功,使微软公司终于扬眉吐气。
有的评论者认为:比尔·盖茨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排除一切干扰,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市场开发和开发项目上,使公司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比尔·盖茨比他的对手高出一筹。
在变幻莫测的商战中,如果你没有辨别信息的能力,就会被对手打败。
——比尔·盖茨
先下手赚钱后下手赔光
谁把握住了信息,谁就能在千变万化的商场中牢牢地抓住发展的机遇。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如果把这句运用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商战中,应该理解成:先下手赚钱,后下手赔光。作为企业家,他的目的就是赚取更大的利润。而谁能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新产品,把产品打出去,谁就能快速占领市场,谁就是胜利者。
身为软件王国一代帝王的比尔·盖茨,深知信息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它不仅能给一个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立足市场的必备条件。
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划时代的新技术,其功能每隔两年以指数的速率得以提高。比尔·盖茨和艾伦根据这一信息,很快地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这一技术发展的结果必将对小型电脑中运行的软件带来极大的需求。比尔·盖茨为了公司的发展,招贤纳士广招人才,其机构不管如何扩大,它仍然有意地以小团体的形式出现,而上上下下的信息交流是频繁的,大量的,快速的,以至对市场的感觉非常敏锐。比尔·盖茨及其下属认真地根据需要设计、修正其战略模式并以此来指导决策,使公司更具备各种应变能力。
在强大的反馈系统中,比尔·盖茨十分注意在公司内部设置反馈的渠道。他要求部下反馈给他有关产品开发,出差旅程,人员招聘、销售业绩等信息。而这些信息报告为他掌握许多具体细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微软的其他员工来说,信息反馈是一项十分必须而且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比尔·盖茨微软的技术支持部门要广泛收集来自市场和来自用户的信息,他们想方设法哪怕是用金钱做诱饵从一些内行人士中寻找数据。技术支持小组为支持者提供电话费用全报销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帮助处理产品使用中用户打来的电话询问。这种及时从用户中反馈过来的信息就可以使软件性能得到更好的改善。至此,收集信息并反馈却是其他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最厌烦的事情。
由于市场的迅速发展,1994年面对个人单机使用环境的市场已经饱和。根据这一信息,微软公司大举进人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市场。而且微软公司通过推出NTServer、SQLServer、ExchangeServer等服务软件,成功切入由IBM公司、Sun、网威公司、Oracle、Inforrmix、Sybase等软件大厂所把持的商用服务器软件市场,使得微软公司的营业额持续飙涨。
扩张是比尔·盖茨的经营理念。
早在1997年,盖茨就开始大肆进军日本电脑市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微软成立仅仅两年之后,我就进军了日本市场,那可是大市场,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都是在日本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