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录 >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3页)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3页)

裴矩飞黄腾达是在隋朝建立以后。在隋高祖杨坚任北周定州总管时,他被召升为记室(一种类似文书的小官)。等杨坚做北周丞相时,他又在相府记事室任职。隋朝建立后,裴矩升为给事郎,参加了消灭陈朝的战争和平定南方的叛乱,“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裴矩是河南闯喜县人,故称闻喜县公),后转吏部侍郎。他还参与了隋炀帝发动的对朝鲜的战争,并晋升右光禄大夫。

3-6裴矩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后,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臣属于隋。沙钵略的夫人、原北周的千金公主也赐姓杨氏,改封大义公主。可以说这一时期,东突厥与隋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但大义公主仍对隋代周而耿耿于怀。隋灭陈后,隋文帝把陈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屏风赐给了大义公主,又激起她的亡国之恨,遂鼓动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都兰可汗进攻隋朝。这时,沙钵略可汗的另一个儿子,即居住在北面的突利可汗遣使向隋朝请婚,隋文帝便派裴矩与之联络,让突利可汗劝说都兰可汗杀掉了大义公主。这是裴矩第一次直接处理突厥事务。

隋炀帝即位之初,隋与西突厥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但处罗可汗自恃强大,不如突利可汗即后来的启民可汗对隋朝那样恭顺。恰在这时,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也向隋朝请婚。裴矩向隋炀帝献策,以要其进攻处罗可汗为条件,答应射匮的要求,并封其为西突厥的大可汗。处罗为射匮击败后,退到高昌以东的时罗漫山。这时裴矩又受隋炀帝的派遣,与处罗可汗母亲向氏的亲随一起到达玉门关的晋昌城,并遣使到处罗可汗处做工作,终于争取处罗迁居内地。

除上述外,裴矩曾三次进驻河西。第一次是隋炀帝即位后不久,当时西域各地的商人纷纷到张掖通商,隋炀帝令裴矩亲自管理这项工作。裴矩升任黄门侍郎以后,隋炀帝又派他到张掖,与西域诸国取得联系。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达燕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南),“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都是裴矩第三次在河西地区积极活动的结果。

大业十二年(616年),裴矩又随炀帝至江都。隋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竟出坏点子,向隋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隋炀帝大喜,立即下令照办,所以以史书上称裴矩是隋之佞臣。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杀炀帝后,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以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后化及为瓦岗军李密所败,裴矩亦为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俘获。复以为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武德四年(621年),建德与唐李世民战于虎牢一带,窦建德兵溃被俘,裴矩率余部遂降于唐,武德八年以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后又为民部尚书。降唐后,他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向唐太宗提出不少好主意,谏“试赂”即其中一例。故《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在追叙这段历史时,评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原文摘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裴矩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他写了《西域图记》这本著作。在他第一次出任河西时,就在来张掖的西域商人那里进行采访,搜集资料,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这本书记载有西域四十四国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物产及姓氏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绘有地图,为当时人们了解西域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尤其是《西域图记》记载的关于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情况,使人们知道了从敦煌到伊吾,经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车师后部(今吉木萨尔),过伊犁河,至东罗马,而后到达西海(地中海)道路的新消息。这本书虽然后来失传了,但它的主要内容已转录在《隋书·西域传》中,《西域图记》的序言则收录在《隋书·裴矩传》中。  时至今日,《西域图记》仍是后人们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资料,甚至对中亚史、西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隋朝三渠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是为隋朝三渠。三渠互相沟通,就是隋朝大运河的基础。

北宋以前,中国无“运河”之名。宋都开封,靠当时“漕运四河”以运粮,才有“运河”的省称。故凡由人力开凿或疏浚,并以漕运为主的人工河都可叫做运河。宋以前各朝实际上各开有大小不同的运河,有的因较狭窄而名之日“沟”,如邗沟、鸿沟;有的因较宽广也呼之为“河”,如江南河、五丈河;有的因其出自人工,与自然河有异,所以称之为“渠”。但渠有两种:一种主供灌溉,如郑国渠、白渠;一种主供运输,如灵渠、漕渠。只有主供运输的“渠”才能视为“运河”,隋朝三渠正是如此。

三渠中的“广通渠”不甚受后人注意,原因是修浚时较少劳民,唐以后渠又堙废。但在隋朝三十余年中,对关中的运输及灌溉却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唐初能够继续在长安建都,多少也有赖于此渠。渠的前身乃是汉武帝时郑当时和徐伯等负责开凿的“漕渠”。漕渠最初以灞水为源,傍南山(秦岭)东行,自长安至黄河,长约三百余里。北魏以后,渠水干涸,东粮西运,全靠渭水。但渭水多沙,流有深浅,漕者苦之。开皇四年六月,文帝乃命水利专家宇文恺率水工略循旧漕渠故道,重新浚凿。引渭水为源,西起大兴城,东至潼关达于黄河,仍长三百余里。因渠道经过“广通仓”(在华州),故名“广通渠”。

文帝是个爱惜民力的皇帝,为了浚复漕渠并得到人民支持,他在诏书中作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如在叙述京师交通不便、粮运艰难之后,才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并指出修渠之利:“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诉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由于是六月动工,又不得不坦诚说明:“诚知时当炎暑,动致疲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民庶,知朕意焉。”渠成后,沿渠人民尤受其惠,故亦称“富民渠”。大凡人工运渠,必须经常浚修,才能“一得开凿,万代无毁”。此渠在唐朝也时通时塞,经过玄宗、文宗二次大修,都能复隋之旧。唐亡以后,长安不复建都,渠才渐渐堙废。

相反,“通济”、“永济”二渠,最受后人注意。并非因为工程较大,而是因为过度劳民。历代筑长城、开运河的帝王很多,何独秦始皇与隋炀帝最为出名?无非因这两个暴君残民以逞,最为遗臭而已。

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

它是于公元605年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了720年。

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龙舟,龙舟舟体巨大,运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无法通行。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当然,这种奇迹的创造,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3-7通济渠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虞城县志》记载了一段杨广沿通济渠“巡游”的盛况:“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杨广乘坐的龙舟,实际上是奢侈豪华的水上宫殿,其“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侍处之”。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除尺寸略小一点外,其装饰和龙舟无异。在龙凤舟前后,另有三重高的花、鸟、虫、鱼彩船九艘,作为流动的“浮景”以供帝妃、王储、公主们游乐。这些龙凤舟和“浮景”船队,组成水上宫殿群体。尾随其后的是各类随行官员的船只数千艘,其后还有补给船只,承载各种供奉之物,以备随时之用。

这十几万人的“流动宫殿”,穿州过县,游山玩水,乐坏了皇帝、嫔妃,忙坏了地方官吏,害苦了黎民百姓。

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之后,又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

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至此,南起余杭,北抵涿郡,西至洛阳、长安,蜿蜒曲折六七千里的隋代运河才告完成。

大运河开通后,对促进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言:“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苦,后代实受其利焉。”

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运河岸边的一些码头及旧城因运河的航运而迅速发展与繁荣了起来,如运河南端的杭州,长江岸边的江都,运淮汇合处的楚州(今淮安),运黄汇合处的汴州(今开封)及运河中途的宋州(今商丘)。而通济渠,更是连接黄河文明与淮河文明的一段大动脉。当时,通济渠两岸的城镇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当时的宋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至北宋时,因其繁荣与兴盛而被定为都城的陪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