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孙子兵法的智慧全集 > 第四章 先计算后冒险成事术(第1页)

第四章 先计算后冒险成事术(第1页)

无谋则事不成,谋者,算也。孙子兵法中最推崇的制胜方略是庙算。孙子认为动刀动枪是莽夫所为,取胜要靠头脑,不用一兵一卒,高坐庙堂之上,却把对手打得服服帖帖,这就叫庙算制胜。孙子的算是用“五事”、“七计”判断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而今天的算是要我们在做事情前先计划、分析、评估好,然后再付诸于行动。其实计划、分析、评估后或许仍不成事,但是没有计划、分析、评估就做事,那肯定会失败。正所谓,失败的准备等于正准备着失败,失败的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所以想成事,一定要先计算好,再去冒险。

1。缜密的计划确保结局的成功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高度地概括了战争存在的意义。这一出色的判断,如今已被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军事实践所证明。

孙子强调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他认为,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

而且在说战争胜负条件时,孙子所说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后来人们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这个意思。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擀,康熙是他当皇帝时的年号。他很有作为,在他执政的60多年里,首先巩固了边界,继而又治理内政,使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历史上,被称为康(熙)乾(隆)盛世。

康熙8岁那年,他父亲顺治帝病逝,遗诏指定皇三太子玄輝继承皇位。顺治帝临死时遗诏任命的四位辅佐大臣曾在其灵位前宣誓,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幼主”。谁知其中一个辅政大臣鳌拜,他口是心非,很快暴露出专横本性。因他出身戎伍,年轻时屡立战功,是皇太极时的旧臣,靠此老本,他野心勃勃,最为跋扈。他结权内外,植党营私,排除异己,自己独揽“辅政”大权;他欺康熙皇帝年幼无知,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政治上,他以维护旧制为借口,把顺治时的一些改革做法全部推翻;思想感情上,他想牢牢地守住满族古老传统,反对学习汉文化;经济上,他徇私舞弊,巧取豪夺,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

1667年,玄輝14岁,按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但鳌拜的独断专行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他与其弟穆里玛、侄寨本特及其党羽,经常借故不上朝,一切政事先在家中议定,然后实施;朝中诸臣事无大小,必先向他报告,不准自行启奏,俨然是一副太上皇的架子。

对鳌拜的独断专行,康熙心里一清二楚。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康熙考虑到鳌拜集团势力强大,党羽众多,甚至宫中都有他的耳目;鳌拜本人又力大难敌,要除掉他,必须有周密的准备,而且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以免打草惊蛇,狗急跳墙,激成剧变。考虑到此,小康熙智出奇谋,双管齐下。

一方面,他为稳住鳌拜,特下旨加封鳌拜一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师;加封其子纳務福为二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使他们位极人臣。康熙七年(1669年),一位大臣上疏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康熙理解这位大臣的心思,但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便假意以“妄行冒奏,以沽虚名”之罪给这个大臣以严厉处分。

另一方面,和亲信大臣索额图密商后,康熙定出一条计策,假借做游戏,以锻炼身体为名,招收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练习“布库戏”(满语,摔跤)。这些少年入宫以后,天天与康熙一起摔跤跌扑,不过一年,个个都练出一身铁骨钢筋。

有一次鳌拜进宫奏事,皇上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一帮少年正在捉对儿演习,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等到鳌拜走近他,他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廷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玄蝉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后来鳌拜看见皇帝玩的次数多了,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也就不放在心上,反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更有机会独断专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玄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以讨论明年自己的大婚仪式为名,召鳌拜进宫。鳌拜走进宫殿,由索额图陪行,见到那帮少年互相摔跤打斗,毫不在意,见到皇帝后,还拿出辅政大臣的架子,正言厉色地奏道;“主子年已成人,为何别的不好耍,独要招呼这班小孩子在内廷胡搅,成何体统!”康熙冷笑着说道:“你还同朕讲起体统来了。”说着便历数鳌拜的件件恶行,挥手向一班练习布库戏的侍卫们一招,他们便扑上来,这鳌拜也不示弱,心想: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不一拳打倒一个,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群少年是手来手架,脚来脚挡,没上一个回合,鳌拜脑后的小辫子便被他们抓住一扯,鳌拜立脚不牢,“咕咚”一声倒下去,众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押入大牢。

可以说康熙智擒鳌拜之所以成功是与其缜密的计划分不开的,政治方面鳌拜已成为众人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天时方面给予权力使其迷失不知云里还是雾里,地利方面是让鳌拜进宫无法行使军权,对手是已让鳌拜失去戒心的少年,实力方面练习布库戏的少年们已练好功夫且能对付鳌拜。当然了,鳌拜被困也已在预料之中了。

虽然说,百密仍有一疏,但是没有缜密的计划,注定是要输的,而当我们布置缜密的计划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有时虽然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应急措施,不至于让自己手忙脚乱。

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时候,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在出发前,有所准备总是好的。哪怕只是准备一张粗略的航海图和一个简易的罗盘,都要比毫无准备地驶入茫茫大海强得多。看清自己的未来,对它进行深入地探讨,我们才会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挑战。相反,如果没有计划,没有准备,我们就会陷进麻烦当中,那么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在当今的社会,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有缜密的计划,千万不能让暂时的好处蒙蔽了双眼。可现实中,有的人就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最终丧失了取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想成大事,要有谋略、有远见,不要只顾一时的得失,深谋远虑者才能占尽优势。

2。静心策划走好每一步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可以说这是《孙子兵法》在军事思想上的一个亮点。在这里孙武强调对战争的准备,孙武指出只有经过精心策划的作战方案,才有胜算的把握。

在三国当中“刘备招亲,弄假成真”直到今天依然成为众人的谈资。可以说,刘备之所以能够弄假成真完全是因为孔明那三个锦囊,才使他走好了每一步,取得最后的胜利。

孔明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事先准备了三条锦囊妙计,这些计策均显示了孔明对各种事情细致而长远的考虑。孙权、周瑜让刘备来招亲,本不是实心,是想以此诱骗刘备至东吴,加以扣留。孔明交给随刘备前去的赵云三个锦囊,让他一到南徐,打开第一个;年终打开第二个;临危急且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刘备到了南徐,赵云依第一计而行,让刘备牵羊提酒,前去拜望极有声望的国戚乔国老,又让随行五百兵士披红挂彩,到处买办物品,宣传此事,在城中大造舆论。孙权之母吴国太从乔国老那里闻知此事,便急召孙权相问,当她知道这是孙权扣留刘备的计策时,因担心女儿的名声,坚决不答应,大骂孙权与周瑜。也因此事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为了顾及颜面,吴国太见了刘备后,就一口答应了亲事。

见计谋失败,孙权为了把刘备困于吴,就为刘备安排声色玩好,欲丧其心志。这一转眼到了年终,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对刘备报称荆州战事危急,刘备私下与夫人商量后,于正月元旦借口走脱。刘备与夫人离去已远,孙权酒醒过来,得知刘备离去,便派人去追赶捉拿,而周瑜也派人在前面拦截。

在这危急无路之时赵云打开了第三个锦囊,看后交给了刘备,刘备看后就开始向夫人诉说了招亲一事的真实原委及眼前处境的危难,请夫人出面解救,并表示:“如夫人不允,备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之德。”听此,夫人因身份之便骂退了领兵之将又骂派兵的周瑜,等到追兵二次前来时,夫人让刘备先走,自己与赵云在后。追兵因受到喝骂,又见赵云怒目相待,准备厮杀,而军中又不见刘备,因此退兵,结果使刘备远走,被孔明接应而回。

综观孔明的招亲三计,可说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依次而行。因为入吴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成亲,这是实现联吴战略的手段,是刘备此次去吴的目的,也是后面一切问题的解决前提。因孙权并非真心招亲,于是有第一个计策对付;招亲目的达到后不能久住于东吴,刘备要回荆州主持国事,但料到孙权不会轻易放走刘备,而刘备对安逸生活也难免会有留恋之心,于是有第二个计策解决;刘备偕夫人出走会在路上遇到难以预料的拦截,但因拦截发生于孙夫人家族的辖地,于是有第三个计策应付。而当进了荆州地盘,出了孙氏家族的辖地,恐再有追兵,孔明亲自去水路接应,陆上追兵有关羽伏兵以待。所有计策互相衔接,排列有序,对预料之中的事与预料之外的事全能解决,保证计划万无一失。从此也留下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说法。

古人因其精心的策划而留下了美谈,今天的我们要想取得成功,也要有洞察先机、先发制人的能力。因为今天的竞争是真刀真枪的决斗,只许贏,不许输,输了就很有可能一败涂地,也有可能什么都没有了。虽然这个要求有点苛刻,但是要做一个成功者,就必须往这个目标努力。

这就要我们具备深远高明的见识和策略。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远人一招。能看到人们不能看到的,思虑到人们不能思虑到的,推算人们不能推算到的,这才是远谋大略,精心策划。这样,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也都可以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凡是能办得好的事,办得成的事,都是精心周密地策划后才完成的。

3。不打无把握之仗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武强调作战前要预先了解敌情,然后再出兵就会取胜,功业才能出众。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达成战争目的的一条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进行和指导战争,决不能感情用事,不做准备,不讲条件一味蛮干,因为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能有半点疏忽和大意。

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用兵之道,也是商战之道。当将军的,如果不研究敌情我情,不考虑天时地利,就调兵遣将,那他必然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考虑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地赶浪头,见人家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结果别人发了财,自己却处处碰壁,劳而无功,甚至亏损赔本。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先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迎合大众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广大消费者的产品。在这方面法国贝内通服装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法国贝内通服装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们认为,任何成功的生意都应该建立在对市场准确无误的调查、掌握详尽情报的基础之上,所以应该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为此,贝内通服装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市场调查,由全公司组织分类产品的市场调查。在1986年,贝内通服装公司对欧洲的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顾客对服装的要求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色彩富有个性。在知道这一情报后,贝内通公司随即派人在法国及德国各大学、工厂进行设计,努力设计出各种各样新潮的款式,而每一种款式又有多达34种不同的尺寸,同时有不同的颜色搭配供选择。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调查和设计后,公司便着手开始生产,这样可以使不同身材、不同肤色的人来选择款式新颖、穿着合身舒服又符合自己个,性的服装,销路因而大大扩展了。

根据多年市场调查积累的经验,公司把合身、耐穿、价廉、时髦作为产品的主要追求目标,力争使自己的产品长期打入青年人的市场。近年来,在市场调查中,他们了解到许多法国女青年喜欢穿男裤。基于可靠的市场调查,公司便进行精心设计,推出了适合女青年需要的牛仔裤和便装裤,使女青年服装的销售额逐年上升。后来,随着人们对内衣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在做了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合身、透气性好、款式新潮的各种内衣,深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在市场调查中,贝内通公司应用心理学、统计学等知识和手段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状况的变化、环境的影响、市场竞争条件和时尚趋势等,并根据调查结果拟定公司发展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制订企业的销售、生产计划和长期发展计划。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调查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贝内通公司对生产和销售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他们认为,产与销是一个不寸分割的共同体,两者由同一个上级领导,工厂和市场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这样才能使工厂产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