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真的和你不一样 > 第7章 温州人靠人脉关系赚钱(第2页)

第7章 温州人靠人脉关系赚钱(第2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温州人经营的“温州街”和“温州城”,大有“无温州人不成市”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温商敏锐的商业“鼻子”嗅到了福建厦门这个商业宝地。那时,厦门还未展现出特区的风采,除了正在建设、到处都是钢筋水泥、脚手架的湖里工业区外,这个海滨城市尚可炫耀的无非是它的集美学村、厦大校园以及鼓浪屿、万石岩等固有旅游观光点。但温商已经在改革开放的信息中看到了厦门的商机,捷足先登,带去了温州人生产的小商品。在“竖起买卖旗,便有钞票赚”的厦门,精明的温商掘到了“第一桶金”。

时光荏苒,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温商接踵而至,逐渐形成庞大的温州军团,并一举占据厦门当地的五金、服装、眼镜、低压电器等行业,形成行业垄断。就如今的情况来看,从文灶到后江埭一带,六七十家经营低压电器的商户一字排开,形成了颇具影响力和市场规模的电器一条街,这条街也被厦门人称作“温州街”。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尽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众多温商却能傲立风雨,既能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又能赚得钵满盆盈。温州商团散而不乱,散而有序,散中有规矩,散中有方圆,借用一句话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综观温商闯市场的模式,一些经济学家称赞温商有一套硬功夫。而温商也像商场的幸运儿,出现在哪里,哪里便福星高照,商机无限,财源滚滚。说温商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有些片面,温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够把握市场,于平淡中见惊奇。另外,就是独具温州特色的抱团经济,团队作战,使温商在激烈的商战中占据“人和”的最大优势。

在温州,往往是一人出国刚立足,马上会带动一群老乡漂洋过海,巴黎5万温州人大多是这样移民海外的。曾有人这样描写温商:“靠着温州人的关系阿,初来乍到的人不用怎么费劲便可以谋生,加工皮包、皮鞋或在亲戚朋友的餐馆里做工。温州人在巴黎能买到一种中文电话卡,把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巴黎传递到温州。”

温商王剑11岁随母亲到法国,现在27岁,经营皮包进出口贸易。他的两个姐姐也都移民法国。如今,他在巴黎,两个姐姐长期驻温州和深圳,联手做外贸。王剑调查巴黎的时尚流行皮包市场,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过去;姐姐们在温州和深圳迅速加工生产,形成跨国商业网络。这样的跨国生意,温商驾轻就熟。

现在温商的店已经延伸至巴黎郊区,环巴黎市郊一个大圆的范围内,还分布着上千家温州餐馆。温州移民光是在巴黎地区就高达15万人。如今到欧美旅游,能说温州话说不定比英语还管用。

面对做工不要命的温商,商界老大犹太人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犹太人渐渐开始出卖店铺给温商,后来温州货的畅销势不可挡,犹太人的店里居然也写上了中文。

接着,温商又以高价买下周边所有的咖啡店、面包房、洗衣店等统统做服装批发,一个200平方米的店铺卖到100万欧元的天价。温商还引发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集体罢工抗议,原因是温商把店铺从小路开到大路\小街开上大街,形成发散式集市。这一下打破了法国人早上面包、下午咖啡的生活习惯。法国人不干了:温商都卖衣服了,我们去哪里喝咖啡啊?

有了资金积累之后,温商最乐于称道的群体团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有人要开店,亲戚朋友都会解囊相助。随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与经营节省了大笔的成本,使温商的经营之路非常快速平稳。

如果说温商最初的“扎堆”还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属于无意识合作;那么近年来,温商已经从“扎堆”升级到了团队精神,开始有意识地联手出击。

比如频频出击于全国各地的温州购房团。当年,10万温州人走四方,推销他们的皮鞋。今天温州又有10万人,携带超过10000亿人民币的大量资金,上青岛,下苏杭,到处一掷千金,购买房产。温商现在终于开始显示自己的实力了。他们一举一动,开始牵扯各地大老板、银行的目光。

就是这种抱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使得温商到了哪里,都可谓战无不胜。何况,从最初的“扎堆”版本升级到现在的“团队”版本,使得温商在今后的商业活动中如虎添翼。对此,有的专家将温商这种聚集在一个行业共同发展的现象,曾戏称为“小狗经济”,意思是一群小狗团结起来,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将人喻作“狗”,温商自然不喜欢听,他们更愿意自称为“森林经济”--一片森林有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态上相互联系和支持,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活力。这种说法似乎更妥帖。难怪,一个外地商人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是用一根手指和他们的拳头在打架,自然招架不住啊!”

温州商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具有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观念。各地的温州商人,把援助别人视为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无论相识与否,聚在一起,总是十分看重这种乡邦和同胞关系。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无形之中也形成了温州商人的保护网。

温州人以乡情为基础构建的温州人商圈,成为他们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的一门武器。面对商机,-面对竞争对手,他们的制胜武器主要有两个,一是温州人积累起来的资本优势;二是遍布世界的温州老乡所建立起的“温州人商圈”。

温州的行业商会,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可谓多如牛毛。比如,在打火机行业里,一个点火装置就成立一个商会;又如,皮鞋的鞋底和鞋掌也分别有自己的商会。这些商会是纯民间组织,平时多数松散,一旦有事则联合发力,令人不可轻视。温州现有皮鞋企业3000多家,相互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但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群。康奈与森达齐名,还奥康、吉尔达、红晴蜓这些知名品牌。与单个企业相比,森达的实力仍占优势;要是他们联合起来,森达面对的竞争形势就严峻了。

这种状况,足可见商会的重要性。

在绍兴的柯桥镇,有一个乐清同乡会。一个郑姓干事讲了这样一件事:自己小学没有毕业,很早就出来在全国各地闯荡,东赚西亏,到1994年,他因为生意亏损已欠下了很多债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老乡说,柯桥的布生意有钱可赚,于是他就跑到柯桥来找机会。到了柯桥后,他没有多少本金,起步很困难。老乡们听说后,就慷慨给他凑份子,很快凑足20多万块钱。在轻纺城,他买下了一个摊位。当时,卖布生意相当好,只用了一年多点时间,他就把老乡给他凑的份子钱还上了。今天,他早巳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追本溯源,一切归功于当年老乡们的解囊相助,他觉得不能忘记乡情,于是,在平时里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同乡会的工作上。

事实上,不少与温州人熟识的人,大多能举出无数个与郑干事这样的故事类似的例子来。

以经济学的眼光分析,从温州人的“同乡团队”战略,不难看出温州商人的精明之处:在目前国内整体信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同乡人之间的借贷,不失为交易成本较低的一种方法另外,温州人之间基于乡情为基础的认同感,结成的同乡团队去闯世界,避免了小企业初创时期势单力薄容易覆灭的困境。

深知诚信可贵的温州商人,在他们进入的行业中体现了“团体作战”的威力。在厦门,温州人在低压电器、五金、月艮装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同时又形成了协作和分工。对于温州商人这种聚集在一个行业共同发展的现象,有经济专家称之为“小狗经济”,意思是一群小狗团结起来,能够战胜强大得多的对手。然而,温州人自己更愿意称作“森林经济”--一片森林有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态上相互联系和支持,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活力。

巨人总裁陈颂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下海之初,办厂失败亏损了40多万元。这笔钱是欠银行的,国家的钱自然是不能赖账的。而他当时身上仅有500多元。他就用这仅剩的500多元钱摆了两桌酒,请了20个朋友。在酒席上,他坦言自己的困境,希望朋友助一臂之力。在座的20个人慷慨解囊,答应每人借给他两万元。要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2万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即使在温州,“万元户”也并不多见。他的这20个朋友,有的家里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就想办法帮他到亲友处去借。三天后,凑齐的40万元巨款就送到他手中。

温州人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都有温州人。在外面做生意的温州人,更是抱成一团。这种团队精神,是温州商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最初,他们以手工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包括理发、补鞋、裁缝,一个个散兵游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植政策,就纷纷开辟新的商场和商品集散地。每到这时,温州人就从家乡搬来源源不断的经商“兵勇”。这些散兵游勇们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很容易集中强大“兵力”攻下占领一个市场,然后安营扎寨,守住阵地。除非是市场衰落,否则绝不后撤。比如,在全国的很多城乡,人们很容易见到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和商品一条街。可以说,这是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巧妙结合。温州人做生意之所以成功,血缘、亲缘、地缘是很重要的因素。

出门在外,总得有人关照,一个人打拼天下很难。相反,没有同乡的照应与提携,遇到很多事无法解决,甚至立足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发展了。各地的温州商会,通常就有这么一个规定,是哪个地方的就由哪个地方的会员负责接待;遇到了破产而身无分文的温州老乡,商会老乡就会安排吃住,还出路费让他们顺利返乡;有的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还有的借钱、赊货让他们继续做生意。

温州人这么团结,是因为温州人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为自己是“温州人”的一分子而备感骄傲。

如果说,温州人最初的“扎堆”,还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属于无意识合作,松散且局限于亲友,不确定性明显的话,那么,近年来,他们已从“扎堆”升级到了团队精神,开始有意识联手出击。正是这种抱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使得温州商人到了哪里,都可谓战无不胜。对此,一位北方商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是用手指和他们的拳头在打架,焉有不败之理?

3.和气生财,双胜共赢

合作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现代的竞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现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工业结为战略伙伴进而合作。他们通过这一策略,不但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还进一步做大了市场这块蛋糕的份额,获得了双赢。事实证明,这样策略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

温州人非常注重双赢,多赢。对于合作,很多人追求的是利益平分;如果对方赚的钱比自己多,自己心里就堵得慌。而温州人与人合作,不一定考虑对方钱赚多少,只要保证自己能够赚到钱就可以了。这也是温州人的一个独特理念。对于企业来说,学会与上下游合作,共同分享利润,才能够达到双赢的理想效果。

小公司要做大,最好的策略是“结盟”。张明正夫妇别出心裁,决定背靠英特尔这棵大树。一天,张明正怀着紧张的心情刚要出门,妻子陈怡蓁上前为他理了理头发,说:“他们有钱有名,我们有产品有技术,双方不过是各有所需。”

就这么一句话点醒了张明正,信心更足地去找从未谋面的英特尔的管理者.在一次次被秘书柜之门外后,他仍不放弃,足足在副总裁的办公室门口等了5个小时,最终得以向他演示他们的产品。当时,英特尔急于扩大芯片的市场份额,觉得配合杀毒软件会更好卖,于是破天荒地与一家小公司“联姻”。

机会很快来了。令网络世界谈之色变的“梅丽莎”病毒疯狂袭击互联网,被趋势公司里的技术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现了,同时确信它会迅速蔓延并破坏网络。早在CNN电视台公布消息前3小时,也就是发现病毒12小时内,趋势公司的解毒程序就已放到网上静候下载。这次病毒发作虽“疫情严重”,但趋势公司动作十分神速,以至于FBI疑心病毒是他们“自制”出来的。而“凶手”最终还是被他们抓获了。

这场事件有点意外,却把趋势科技推向下一个里程碑。从此,趋势科技奠定了在互联网防毒领域的领先地位。而现在的趋势公司,已从最早的不到10个人发展成在18个国家有分公司的企业。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人以和为贵”是很重要的一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温州人很讲究“以和为贵”,不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他们非常坚守这一原则和信条。文明可以消除愚昧,和气可以化除误解,能够招来钱财。温州人深信,和气是经商的一个重要法宝。绝大多数温州人,总是把“和气生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上海,有一家温州人开的电器商店。一位顾客来买电器,营业员错拿了插头。当商店接到顾客的电话后,商店经理马上带营业员上门致歉,调换了插头,还送上一份礼品,使顾客心悦诚服。后来,这位顾客成了这家商店的铁杆顾客,还不断介绍别的顾客来这里买电器。

相逢开口笑,来的都是客。以诚待客,在于一个“真”字、一个“诚”字。但这些不能只是挂在嘴上,而要表里如一,落实在行动上。这是绝大多数温州人的一贯作风。满面春风迎客至,四时生意在人为。和气迎人,和气生财。只有这样,才能顾客盈门,财源茂盛。

在商业活动中,竞争是自然法则通过竞争,击败对手,独占市场,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竞争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双方势均力敌,弄不好只会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而双方达成一定妥协,发挥各自的优点,共同开发经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这样就能双方利益共沾,皆大欢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