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他说得在理,便当即提起御笔,刷刷几下,在墙上草画出一幅“天下江山图"的大致轮廓。随后,便对周玄素说:“朕已构建了草图,你加以润色吧!"
周玄素看了看草图,又启奏道:“陛下江山已定,岂可再有改动!”
这一语双关的话,让朱元璋听了大为高兴,重重地赏了周玄素一番,画画的事也作罢了。
人往往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在一些不利的形势下,男人要学会多说几句恭维话,只要你的恭维话说得妙,说得恰到好处,不显山不露水,不
着丝毫痕迹,这样,对方就会怡然而自得了,自然会对你格外喜欢。
乾隆有个大臣叫刘墉,身居中堂之位,以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出名。一天,乾隆爷去承德“避暑山庄",刘墉陪同前往。乾隆爷同刘墉外出散步时,信步走进大佛寺,乾隆爷见那大肚子的弥勒佛冲他笑,便信口问道:“刘爱卿。弥勒佛为何冲朕笑?"
刘墉答道:“启禀皇上,皇上您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的活佛,今天来此,故佛见佛笑!”
送顶高帽给乾隆,乾隆果然十分高兴。当刘墉走到弥勒佛面前时,乾隆突然转身问道:“那佛见卿也笑,这却是为何?"刘墉不料乾隆有此一问,愣了一会儿,但旋即有了巧妙的回答:“佛见臣笑,乃是因为笑臣成不了佛。‘
对乾隆的第一个问题,刘墉说是佛见了佛笑,对乾隆的后一个问题如果也照此回答,就体现不出乾隆爷至尊无上的皇家风范,势必要惹得乾隆发怒。因此,刘墉只能贬低自己,抬高乾隆,使乾隆充分感受到他至尊无上的优越性的快乐。因此,一句“笑臣成不了佛"使乾隆又多了一顶高帽,当然这是相对于刘墉而言的。乾隆爷听了自然是乐开了怀,刘墉也从容摆脱了困境。
即使做臣子的不想贬低自己,但也要抬举皇帝,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否则便会吃大亏了。
在人类的天性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希望能在别人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人类身上,值得赞扬的地方也的确很多。且不说优秀的、杰出的人物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即使是普通人身上,也有许多优秀品质、优良品格值得我们去赞美。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恰到好处地赞扬别人,不仅能起到鼓舞他人的作用,而且也能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赞美,作为一种交往中的语言和行为艺术,绝不是脱口而出的奉承和恭维,也不是溜须拍马之辈的讨好和献媚,也需把握一定的赞许原则:
(1)时间上要及时
一个会赞美别人的男人,总是能抓住时机,奉献赞美,赢得对方和在场者的好感,起到一种征服人心的效果。当你下班后走进家门,看见娇妻已先到一步,已经为你准备好晚餐,你只要深情地望她一眼,说一句:“看到桌上的菜我就饿了”,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的。倘若你酒足饭饱之后,才说一句:“你今天回来得真早”,那样的效果,已经是雨后送伞了,她还能感受到你当时就有的那份亲情么?
(2)t内容要巧妙
赞扬的形成在于一般双方都是面对面的,所以,内容上要具体,对象上要分明,有时尽管不直接涉及你所要赞美的个体,但对方早已心照不宣地知道你所指的是什么了。某单位“五一”节组织大家春游,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穿了一身非常得体的玫瑰红金丝绒套裙。加上她那南开学子的气韵和风度,和往常相比,光彩照人。这时一位男士走到她的身边,仅道了一声“今天心情好”,她就知道他是在赞美她的着装,嫣然一笑,道一声“谢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人际相知的春风。
(3)t动机要真诚
我们赞美一个人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所要赞美的人的确有我们值得赞美的地方,而我们赞美的本身,是对别人的肯定和钦佩。从动机上讲,需要的是纯真;从态度上看,需要的是诚恳。如果我们不是出于真诚,在印象中给人一种虚情假意,人家会怀疑我们居心不良,赞扬不但不能得到回报,甚至还会招致冷遇和讨厌。
(4)t程度上要恰当
赞扬对方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恰当的赞美是极有分寸感的。要掌握赞扬的“度”。赞扬一个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上要适度。赞扬一个人,不要乱说一气,任意夸大情节,评价失衡,给小人戴大帽子,那样是难以起到赞扬的正面效应的。你言过其实,有城府,就会透过你的溢美之词,看到内心的动机。
其次,方式要适宜。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赞扬要因人而异。不能用同一个型号的衣服,不分大小,见到谁就给谁穿。比如年龄档次不同,赞扬时语气上也应有所区别。对年轻人应多夸奖,对老年人应多尊敬,对小朋友应多引导。因人施赞,一定会“弹无虚发”。最后,频率要适中。这里的频率,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赞扬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赞扬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谁还会珍惜它呢?
世界上的人大都爱听好话,没有人打心眼里喜欢别人来指责他,就是相濡以沫的朋友,你批评几句,对方脸上往往也有挂不住的时候。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斯金诺,通过一项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连动物在收到鼓励的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都开始起劲调动子系统,从而影响行为的改变。同样的道理,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期望和享受欣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细和孝就说过:“人们对你赞誉、佩服或表示敬意时,除非显而易见地是溜须拍马,即使是应酬话,你也许还是觉着舒坦。可是,听到他人对你的批评,不中听的言语时,即使他没有恶意中伤,而且又部分符合实际,你也可能长期对它抱有反感。”
在细和孝的话恐怕不仅仅是对日本人而言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渗透了人性在对待赞许和批评方面的底蕴而发的透彻议论。中国也有相同的经验之谈,不过言简意赅,没那么具体。
一个人能在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是与他们独具慧眼,赞颂别人分不开的。所以作为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男人,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搞好人脉关系,多赞美他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天性就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
11。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男人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心,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风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
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1)必须了解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2)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3)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